遺產稅何時申報?沒有財產要報嗎?

25 Nov, 2016

問題摘要:

在遺產稅的申報中,儘管有時候申報的金額可能不會影響到實際的納稅額,但還是建議進行申報,以確保所有財產都被妥善處理,並且避免可能的法律問題。申報遺產稅不僅可以確保合法合規,還可以在申報過程中發現可能被遺漏或處理不當的財產問題。這也有助於確保每個繼承人都能公平地分配遺產。遺產稅的申報與規劃至關重要,不僅涉及法律義務,也關乎繼承人的財務負擔與權益保障。雖然部分財產可能免於課稅,但為確保未來財產能順利移轉,仍建議依規定辦理申報,以避免罰鍰及法律糾紛。對於擁有較高價值資產者,應提前進行財產配置,透過生前贈與、買賣、信託或保險等工具進行規劃,確保未來財產能以最低的稅負順利移轉給繼承人。在進行遺產規劃時,也應充分考慮土地增值稅、契稅、贈與稅及房地合一稅的影響,並諮詢專業稅務與法律顧問,以確保財產移轉的合法性與最適化的稅務負擔。

律師回答:

遺產稅是當一個人死亡後,其遺留下的財產轉移給繼承人時,政府依據法律課徵的一種財產稅,繼承人必須在繳納遺產稅後,才能正式繼承財產。遺產稅的立法目的在於避免社會對遺產的過度依賴,並透過累進稅率的課徵方式,促進財富的合理分配,使社會資源更加公平。依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的規定,被繼承人死亡後,如果遺留財產(包括動產、不動產及其他具財產價值之權利),其納稅義務人應於死亡日起六個月內,向被繼承人死亡時戶籍所在地之國稅局或所屬分局、稽徵所辦理遺產稅申報。若被繼承人為境外國民或非我國人民,但在我國境內遺有財產,仍需向主管機關申報遺產稅。不論遺產價值是否超過免稅額,均應辦理遺產稅申報(依據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20條)。只有取得免稅證明後,繼承人才可依法辦理登記性資產(如土地、股票、汽車等)的過戶手續。此外,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44條規定,若未申報或遲延申報,主管機關可處應納稅額二倍以下的罰鍰。因此,雖然部分人可能認為遺產稅申報與否影響不大,但從法律及實務操作的角度來看,仍建議即使遺產低於免稅額,也應主動申報並取得免稅證明,以免日後產生法律問題。

 

從實務角度來看,辦理遺產稅申報不僅是法律義務,也能確保財產順利移轉。例如,部分繼承人可能誤判被繼承人是否擁有財產,或對於遺產範圍有所遺漏,透過正式申報的程序,有助於全面確認財產清單,避免財產被遺漏或遭他人私下領取。

 

此外,申報過程中也可能發現其他繼承人未經同意私自挪用財產的情況,進而透過法律程序進行追訴,確保自身權益。因此,無論遺產價值大小,申報遺產稅都是一種保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措施。另一方面,對於已經辦理申報的繼承人而言,除了繳納稅款外,還需注意扣除額與免稅額的適用,以減少稅負。依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8條規定,目前遺產稅的免稅額為1,333萬元(適用於111年1月1日後發生的繼承案件),而軍警公教人員因公殉職者,其免稅額可加倍計算。此外,遺產總額可再扣除特定項目,例如配偶扣除額、未成年子女的扶養扣除額、喪葬費用、已納的各項稅捐等,進一步減少應納遺產稅額。

 

在遺產規劃方面,若希望降低未來繼承時的稅負,可透過生前財產配置來達成節稅效果。常見的規劃方式包括生前贈與、買賣、信託、購買人壽保險等。生前贈與可以利用贈與稅的免稅額,每年贈與人可享受244萬元的免稅額,若透過長期規劃,可有效降低遺產總額,進而減少遺產稅的負擔。此外,土地及房屋贈與時需考量贈與稅、土地增值稅及契稅的影響,以確保最有利的財產移轉方式。例如,若透過買賣方式移轉房產,則需支付房地合一稅,但可避免未來贈與稅及遺產稅的課徵,因此在不同情境下應選擇適合的財產轉移方式。此外,透過信託方式進行財產管理,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遺產稅負擔,特別是公益信託可享有稅務優惠,而他益信託則可確保財產在未來合理分配,避免不必要的爭議。

 

購買人壽保險也是常見的遺產規劃工具,根據保險法第112條及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規定,人壽保險理賠金不計入遺產總額,繼承人可直接獲得保險理賠,避免因遺產稅負擔而影響財產繼承。然而,若在死亡前短期內投保,且保費一次繳清,或保單具備投資性質,可能被認定為規避遺產稅,從而將保險理賠金納入遺產總額課稅。因此,在進行保險規劃時,應確保符合合理保險原則,以免喪失稅務優惠。

-家事-繼承-稅務-遺產稅-生前規劃

(相關法條=遺產及贈與稅法第44條)

 


瀏覽次數:7402


 Top